问:我家孩子4岁,上幼儿园中班,老师总反馈说他“不和小朋友一起玩”,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给他,他也推开,还会抢别人的积木,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,这种与人相处不好的情况,有什么好办法能改善吗?
答(广州热心网友):
我家孩子3岁时也这样,在小区里总抢别的小朋友玩具,没人愿意跟他玩。后来我试了几个方法,慢慢有改善了。比如每次带孩子出门前,先和他“约定规则”:“今天我们带2辆小车去,要是想玩别人的玩具,要先说‘请借我玩一下好吗’,别人同意了才能拿;要是别人想玩你的小车,也要分享哦。”一开始孩子做不到,我就亲自示范,比如看到他想抢玩具,我就蹲下来对他说“来,跟妈妈学,我们问小朋友‘能不能借我玩’”,说完还拉着他的手轻轻拍小朋友的肩膀,重复这句话。
另外,我每天晚上会和孩子玩“过家家”,我扮演“小朋友”,孩子扮演“自己”,模拟“分享玩具”“一起搭积木”的场景,要是孩子做得好,就夸他“你刚才愿意分享玩具,真是好朋友”。大概1个多月后,幼儿园老师说孩子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了,还会主动分享绘本。不过如果孩子相处问题持续半年以上,或者总出现“推人、咬人”这些攻击行为,还是得找专业人士看看,怕有别的原因。
答(专业医生,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):
4岁左右孩子与人相处不好,多与“社交认知不足、表达能力弱、模仿学习不够”有关,通过“家庭场景训练+社交引导”可改善,但若伴随“无社交意愿、攻击行为频繁”,需排除“社交障碍、自闭症倾向”等问题,建议专业评估。
家长可从三方面科学引导:一是“社交技能示范”,孩子不会和人相处,本质是没学会“正确的社交方式”,比如孩子抢玩具时,不只是说“不能抢”,而是示范“正确沟通句式”(“我能借玩一下吗?”“我们一起玩好不好?”),并让孩子重复练习;二是“创造小社交场景”,先带孩子和1-2个熟悉的小朋友玩(避免人多让孩子紧张),设定简单的合作游戏(如一起搭积木、玩拼图),家长在旁观察,若孩子出现不当行为,及时轻声提醒,而非当众批评;三是“绘本故事引导”,选择《好朋友》《分享真快乐》等社交主题绘本,读的时候提问“小熊是怎么和朋友分享的?”“要是你是小兔子,会怎么邀请朋友玩?”,帮孩子建立“社交认知”。
若孩子出现“完全拒绝和小朋友互动(躲着别人、不看别人)”“攻击行为每周超过3次(推人、咬人、抢东西)”“引导1个月无任何改善”,需带孩子做“社交能力评估”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“30分钟独立问诊”中,医生会通过“游戏互动”观察孩子的社交反应(如是否主动关注同伴、能否配合游戏),结合家长反馈,判断是否存在“社交发育迟缓”。若只是轻度社交不足,会给出“家庭社交训练方案”;若怀疑有自闭症倾向,会进一步做发育筛查,避免漏诊。
比如接诊过一位4岁女孩,因“不跟小朋友玩、总独自发呆”就诊,评估后发现是“轻度社交发育迟缓”,医生教家长“如何在日常中融入社交训练”(如吃饭时让孩子帮忙递碗筷,说“请给妈妈递一下碗”),同时通过院内“小组游戏训练”,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练习社交,2个月后孩子能主动加入同伴游戏。
温馨提示:
孩子与人相处能力需要慢慢培养,家长别急于求成。若引导后无改善,或伴随异常行为,可通过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在线咨询,获取个性化建议;十一假期专家号可提前预约,到院后享受“一对一诊疗”,帮孩子找到社交问题根源。早引导、早干预,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,避免影响未来人际关系。